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生命与群落的相同特征是( B )
A.多样性
B.运动
C.静止
D.丰富
2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指的是( A )
A.密度
B.多度
C.频度
D.优势度
3大气中最多的气体是( A )
A.N2
B.O2
C.C02
D.He
4有关食物链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同一种食物只能被一种消费者取食
B.多条食物链可形成食物网
C.一种消费者不能同时取食多种食物
D.营养级是有一定顺序的,不是错综复杂的
5生态系统中,能量从太阳能到化学能、物质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的同化过程为( A )
A.初级生产
B.次级生产
C.初级生产量
D.次级生产量
6下列关于群落概念,不正确的是( D )
A.群落内植物与动物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关系
B.群落内动物与动物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关系
C.群落内植物与植物之间构成一定的相互关系
D.群落的特征就是植物个体的特征
7营养物质循环的研究阶段不包括(B )
A.主要元素在系统内的循环
B.氮、磷的循环周期
C.元素的相互关系
D.元素循环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的关系
8关于热力学第一定律,下列说法有误的是(C )
A.又称能量守恒定律
B.表述的是能量毫无损失地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C.又称能量衰变定律
D.光合作用生成物所含有的能量多于光合作用反应物所含有的能量,故不适用于热力学第一定律
9下列生物属于r对策的是( D )
A.银杏
B.大象
C.丹顶鹤
D.蝗虫
10在北半球中维度地区,阴坡的环境特点是( C )
A.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
B.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
C.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
D.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
11下列有关有效积温公式K=N(T-T0)的叙述正确的是(C )
A.K是变量
B.K只随N的变化而变化
C.K是常数
D.K与N、T、T0无关
12生物固氮的过程是将大气中的N2转化为(C )
A.NO3
B.N2O
C.NH3
D.NO2
13全球范围内,影响陆地系统初级生产力的因素不包括( C )
A.日光
B.温度
C.面积
D.降水量
14实验表明,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的是( D )
A.红光
B.青光
C.紫光
D.蓝光
15在世代不重叠生物的种群增长模型中,在方程式Nt=λtN0中,当λ>1时,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是( C )
A.种群数量下降
B.种群数量稳定
C.种群数量上升
D.种群无繁殖而发生灭亡
16下列有关坡向地形要素,叙述正确的是( B )
A.向阳坡面接受太阳辐射量少
B.向阳坡面温度较高
C.背阴坡面温度较高
D.背阴坡面接受太阳辐射量多
17群落与环境的关系为(C )
A.环境促成群落的形成
B.群落造成了环境
C.相互影响和制约
D.无关
18在五大社会问题里,核心问题是( A )
A.人口
B.资源
C.粮食
D.能源
19在生态学分支学科中,按组织层次分类,生态学可分为( C )
①个体生态学
②种群生态学
③群落生态学
④生态系统生态学
⑤景观生态学⑥全球生态学
⑦区域生态学
A.①②③⑦
B.①②③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
20我国东部地区成为湿润森林区,主要受( B )
A.山风影响
B.季风影响
C.谷风影响
D.海洋风影响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个空。每空2分,共4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21三基点温度包括最低点温度、_最适点温度和最高点温度。
22死亡率代表一个种群的个体死亡情况
23当资源不足时,物种之间为利用资源而产生的竞争称为资源利用性竞争
24温室效应的最主要后果是极地冰川的融化和形成全球性热带气候。
25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有植被破坏、生物种类的减少和食物链被破坏等。
26植物对温度有节奏的昼夜变化的反应称为温周期现象。
27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通过捕食与_被捕食关系联结起来的链索结构。
28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主要是 绿色植物__。
29影响初级生产量的因素有水、CO2、日光、营养物质和温度、O2。
30北方针叶林分布在北半球高纬地区,它的分布区域属__寒温带。
31种群的分布型一般可分为__均匀型、随机型和集群型三种类型。
32在种群的进化与适应过程中,两种最基本的生态对策是r对策和__K对策。
33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植物是_优势种,它对整个群落具有控制性影响。
3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_单向流动的和逐级递减的。
35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生物群落。
36磷循环的途径是从_岩石圈开始的。
37自然资源可分为自然恒定资源、_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
38基因和_物种多样性是构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
39在无环境条件的限制下,种群增长率决定于年龄组成和__各年龄群的特殊增长率
40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不同,其主要特点是:整体性、层次性、地域性、调控性和_建设性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41荒漠由于极端干旱,只有旱生草本生存。( 错 )
42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对 )
43负相互作用是有害的。(错 )
44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遗传调节和食物调节都属于种群自动调节机制。(错 )
45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就是绿色植物。(错 )
46玉米与大豆或花生问作是利用了它们之间原始合作的共生关系。(对 )
47野外我们第一眼就可以区别出森林和草地,首先依据的是生活型。(对 )
48生物群落是生物种内许多个体组成的群体。( 错 )
49为了避免病虫害的发生,我们应该彻底消灭害虫种群。(错 )
50相对于限制因子来说,改善主导因子获得的效益最大。( 错 )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51简述土壤的生态学意义。
参考解析:
土壤是所有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1)土壤是许多生物栖居的场所;
(2)土壤是生物进化的过渡环境;
(3)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和营养库;
(4)土壤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地。
52简述偏利共生和互利共生,并举例说明。
参考解析:
(1)偏利共生指共生的两种生物,一方得利、而对另一方无害。例如,某种植物以大树作附着物,借以得到适宜的阳光和其他生活条件,但并不从树上吸取营养,这属于长期性的偏利共生关系。又如,林间的一些鸟类,在植物上筑巢,这属于暂时性的偏利共生关系。
(2)互利共生指两个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互相得益,共生的结果使得两个种群 都发展得更好。如异养生物完全依赖自养生物获得食物,而自养生物又依赖异养生物得到 矿质营养或生命需要的其他功能。
53简述云杉砍伐迹地上的次生演替系列
参考解析:
(1)采伐迹地阶段(杂草群落阶段);
(2)先锋树种阶段(阔叶树种阶段);
(3)阴性树种定居阶段(云杉定居阶段)(云杉、阔叶混交林);
(4)阴性树种恢复阶段(云杉恢复阶段)。
五、论述题:54小题,20分。
54试述极端低温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
参考解析:
(1)极端低温对生物的影响:温度低于一定的数值,生物便会因低温而受害,这个数值便称为临界温度。在临界温度以下,温度越低生物受害越重。低温对生物的伤害可分为冷害和冻害两种。
①冷害是指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害或死亡,冷害是喜温生物向北方引种和扩展分布区的主要障碍。
②冻害指冰点以下低温对生物的伤害,不同的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冻害发生温度均存在较大差异。
(2)生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
①在形态方面,北极和高山植物的芽和叶片常受到油脂类物质的保护,芽具鳞片,植物体表面生有蜡粉和密毛,植物矮小并常成匍匐状、垫状或莲座状等,这种形态有利于保持较高的温度,减轻严寒的影响。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这就是贝格曼规律。另外,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常被称为阿伦规律。
②在生理方面,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植物常通过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强抗寒能力。此外,极地和高山植物在可见光谱中的吸收带较宽,并能吸收更多的红外线,一些植物的叶片在冬季由于叶绿素破坏和其他色素增加而变为红色,有利于吸收更多的热量。动物靠增加体内产热来增强御寒能力和保持恒定的体温,而寒带动物利用隔热性能良好的毛皮,往往能使其在少增加甚至不增加代谢产热的情况下就能保持恒定的体温。
③在行为方面,动物主要表现在休眠和迁移两个方面,前者有利于增强抗寒能力,后者可躲过低温环境。
本文标签:广东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2017年广东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考试真题及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gdcrgk.net)
已帮助5w万+意向学历提升用户
成功上岸
本网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官方信息以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发布为准
粤ICP备19160122号